《隆中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5:45:34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隆中对》教学设计1

【教学依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讲述与教材编写中与课文有关的一则现代趣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策上。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五、缭绕清流牵两岸──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xx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xx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点评〗两地争名,其实是争名人,争一种文化传统和底蕴。生活的趣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 ……此处隐藏30389个字……、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

1、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

2、 问什么?为什么问?

3、 是谁在答?

4、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

5、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6、 回答的依据是什么?

7、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8、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准备下节课回答。

教学后记:

课题:隆中对

第 2 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批注: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问谁?————问诸葛亮。

3、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二、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三、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四、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六、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