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1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故本节课重新设计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本节设计重点突破互余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互余的性质,然后类比迁移互补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类比既是建构性的思维,又是反思性的问题,教学中经常由此及彼地进行类比的联想,然后进行大胆猜测,实现认知上的突破,是学生养成类比质疑的习惯,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办法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一点比较满意,就是作已知角的余角。学生有的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有的以角的一边构造直角得出余角的不同方案。在用三角板拼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不同方法很多差异较大。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这种差异的存在。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图形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能力目标
: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数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设情引入
(1)
(2)
提问:怎样把角铁(1)变成角架(2)?
教师展开模型角架(2),学生观察发现:要把角铁(1)变成角架(2),需在角架(1)上截出一个缺口。
如果要把角铁(1)弯成120°的角,你知道截去的缺口是多少度吗?要求截去的缺口是多少度,实质上是求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会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猜一猜,量一量,图中哪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1
(答:∠1+∠2=90°,∠4+∠5=90°)
象这样,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就称为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就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类似地,如下图,∠α+∠β=180°。象这样,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两个就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就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想一想:
(1)锐角的余角是什么角?锐角的补角是什么角?直角和余角吗?钝角呢?
(2)如果∠1+∠2+∠3=90°,那么∠1、∠2、∠3互余,对吗?
如果∠3+∠4=180°,那么∠3与∠4互余吗?
(3)说说图中哪两个角互为余角?哪两个角互为补角(多媒体出示)
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思考:
(1)如果∠1与∠2互余,∠2与∠3互余,那么∠1与∠3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2)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且∠1=∠3,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出:由(1)可得:同角的余角相等;由(2)可得: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两个结论,可合起来说成: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把以上两个问题中的互余改为互补,(1)中的∠1与∠3,(2)中的∠2与∠4还相等吗?
类比得出: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巩固提高
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
3、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AOC=∠BOC=90°,∠1=∠2。 ①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②∠COE=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BOE,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决问题:
A
E
O
2
F C
把直角铁弯成120°的角架,需截去的缺口是多少度? 五、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 你最感兴趣的是?? 你的体会是??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1)习题4.3第7、8题。
(2)画出,已知∠AOB的余角和补角。 2、选做题:习题4.3第13题。
O
A
B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把一个角铁弯成120°角架,需要剪去的缺口的度数是多少?这样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
探知欲望。然后给出一组角,让学生猜想和度量验证,发现∠1+∠2=90°,∠4+∠5=90°,从而引出了余角的概念,然后类比引出补角的概念。为了巩固这两个概念,我让学生完成了一组练习题。在巩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去解决问题。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除了布置必做题,还有选做题,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做。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到位。但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由于一下子就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对此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把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先分别用两句话来表达,而且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3在本节课中,我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整节课分为以下三部分:知识导入、知识形成、知识应用,从这三个方面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大大推动了本节课的教学进度。
本节课开始时,我给出需要达到的两个学习目标:(1)知道余角和补角的定义。(2)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检验在家自学的成果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我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比较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相对于定义和性质本身我更注重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
学习目标后,我用一个简 ……此处隐藏1830个字……
(四)精选变式,渗透思想。在基础练习中设计找同一个的余角和补角,再通过对比,学生自主发现“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一个任意角X不一定有余角和补角,对于任意角的余角和补角要分类讨论”。在拓展练习中根据一个角余角与补角的大小关系,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方程的思想。
(五)注重识图,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提高应用中通过具体图形,让学生猜想角度的大小关系,并借助“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说理,对于初步接触几何的学生来讲,识图与有序的说理能逐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二、对教学流程中教学调控的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学后引导学生展示,发动学生评议、纠错、完善,形成统一认识后再重点强调,对核心知识和核心推理过程予以板书示范。变式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纠错,对存在问题依靠学生解决,发挥“兵教兵、生强生”的作用。但在应用余角补角性质说理练习中,时间未把握好,对问题的处理显得粗糙。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作图能力有待加强:如根据余角和比较的定义,借助三角尺做同一个锐角的余角和补角,体会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2、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借助学生的学具引导学生体会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而出现中断或偏题主题的现象。
4、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平生体现,即时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7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简单图形——角的一个应用方面的概念和性质有个根本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数学中的几何语言的描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以下是对这一节课的一些体会: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一)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等。明确这一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初步学习图形基础知识后,对角这种图形的一种简单的概念和应用,对之后的几何学习是基础、铺垫的一节课,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的一个培养的机会。本节课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余角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之后,用类比的思想同样归纳了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二)了解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中有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把关键的知识点转化成问题,指出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是描述生活的重要手段。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把握。比如对例子的数量及难度要有所选择,设置备选题,依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及思维方式。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适时进行调控,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注意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注意调节学习活动,交换组织学习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在这一节课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启发得到结论这一主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自主形成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由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答案与由老师告知结果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记忆效果。
(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和学生良好的配合完成教学。整节课虽然完整的上完了,可是在类比补角的时候,整个流程显得比较急躁,可以将内容讲的更详实、缓慢些,不用对练习的完成量多做要求。典型例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但是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的鼓励措施不够。因此对于一堂真正好的课,应该时刻注意着学生显现出的丝毫变化,抓住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
(三)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动手活动,思考的过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有必要进行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将反思的结果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8成功之处在于:
1、朴实:这是一堂探讨概念性的课,本着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的原则,上这堂课我没有设计比较花炮的东西,而是比较实在地把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教给他们,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2、课堂设计: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及互为补角的性质。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列表格的形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出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更能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最后一道题目看谁最聪明的设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了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时很有用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在书写板书上,不怎么具体,板书上应该有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我在写板书的时候,具体的重点内容不明确,也有一些没写上去。板书问题是我这个学期一直存在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今后在教学上应该更加注意这方面的书写。
2、学生的动手实践:本节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比较少,互为余角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来得出,这样才能加深对此性质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得出互为补角的性质时也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今后教学中,我也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的相信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