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10-25 13:04:18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1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提到学习,想必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个词最深的概念就是这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工作而学,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孔子认为,这都不如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作为万世师表的他,却自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这正是乐知的最好体现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会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读《论语》有感2

中华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限光辉,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论语》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论语》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学习的内容颇丰。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论语》让后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论语》有感3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 ……此处隐藏8250个字……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12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3

我们学校自从有了“校长讲论语”这一活动后,学校里每个同学都受益匪浅,而我也在“校长讲论语”的活动中萌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或点到为止;正是孔子的这些教诲之言,培养出了多少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才子。我对《论语》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诲之言。

在校长给我们讲的每一篇《论语》中,有多数都是孔子对众多弟子的教诲之言。其中有一篇讲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须做到,就算用几匹健壮的马来追回君子说出的话,恐怕也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情况,比如你已经答应了要来我家玩,就不能说反悔就反悔,应该按照约定去我家。这一篇《论语》就给了我很深的感受,通过我生活中的这件事大家也许就明白了。我和一位同学约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约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会都不见他的身影,无奈之下我便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这么一回事之后立刻把他送了过来,并向我道了歉。我也让他不要太自责,既然已经知道错了也没什么了,这不也是完成了约定吗?这篇《论语》孔子的教诲之言给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就应该遵守约定,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学习《论语》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受,给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给了我最好的教诲,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学习《论语》给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爱学学《论语》!

读《论语》有感14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15

当今社会文化中,无不掺杂着一些无聊的小说,沉迷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世界文明的发展提示着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必须要温习历史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如此的一本书。

我认为,《论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文化经典,这本书中,有许多是以下层民众的思想而起笔的,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迪。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如此地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时代与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时代,君主视生灵涂炭与不顾,整个社会都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孔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下层,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他心中,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已超越了权势,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与车内,随着簸巅不定的车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济世救国。

《论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诱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自小我就接触它,在一日日的坚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诵。《论语》就如同中国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当中。《论语》中记录着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早已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因此,他才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传世经典,圣贤智慧,逍遥忘今自迷沉。读《论语》,体验百态人生。

《读《论语》有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